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和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唯一的中间宿主。主要病变是肝与结肠(esp.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粪便检出虫卵或毛蚴;另可免疫学检查(循环抗原酶免疫法提示体内有活的成虫寄生)、直肠活检、影像学检查。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感染(如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癌。治疗首选吡喹酮praziquantel(急性120mg/kg,慢性60mg/kg,晚期40~60 mg/kg)。
- 尾蚴性皮炎
人接触含尾蚴的疫水时,尾蚴进入机体的局部皮肤,可出现蚤咬样红色皮疹,可持续2~3天后自行消退,是由于尾蚴及其代谢产物引起机体变态反应所致。
- 何博礼现象(Hoepplli’s phenomenon)
由于日本血吸虫产卵量很大,引起的虫卵肉芽肿体积较大,其中央出现坏死现象,形成嗜酸性“脓肿”,虫卵周围出现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肉芽肿内,称何博礼现象。
- 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病人和保虫宿主(牛,猪等)
- 血吸虫传播途径中的三个必要条件
粪便入水,钉螺孳生,接触疫水
-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 急性血吸虫病:发热,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咳嗽气喘胸痛。嗜酸粒细胞↑
- 慢性血吸虫病(>半年):轻型感染者多无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干线状肝硬化,最常见症状是慢性腹泻和粘液脓血便。
- 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侏儒型
- 异位血吸虫病:肺型,脑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