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伦理学常见知识点40条

时间: 2023-03-05 15:24:27   阅读: 1

1.医学道德的四个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缓解和康复;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是否有利于优生和人群的健康、长寿;是否有利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医学道德教育的特点:专业性与综合性、同时性与层次性、长期性与渐进性、理论性与实践性。


3.医德品质:仁慈,诚挚,严谨,公正,节操。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


4.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誓言》,“不伤害原则、为患者利益原则、保密原则(最古老最有生命力)”,西方医德核心。


5.医学道德修养的境界:最高境界:大公无私的医德境界;较高境界:先公后私的医德境界;较低境界:先私后公的医德境界;最低境界:自私自利的医德境界。


6.道德构成要素:意识,规范,实践;一般本质: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特征:阶级性,稳定性,规范性,社会性,层次性。


7.活体捐赠肾脏和尸体器官分配的准则是1986年由国际移植学会发布的。 


8.宣布脑死亡的附加条件是:(1)连续观察24小时,并反复观察、测试;(2)排除外体温过低和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


9.脑死亡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医学院提出的。 


10.临终关怀的伦理要求:(1)认识和理解临终患者。(2)尊重和维护临终患者的权益。(3)满足临终患者的生活需求。(4)同情和关心临终患者的家属。


11.对患有不治之症且濒临死亡而又极度痛苦的病人,停止采用人工干预方式抢救而缩短病人痛苦的死亡过程,称为消极安乐死。


12.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医生采取促死手段使安乐死对象安然死去;后者是医生停止抢救甚至放弃一切治疗,任安乐死对象自然死去。


13.荷兰是最早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比利时是第二个。 


14.临终关怀的道德意义:


(1)显示了人道主义精神 ;


(2)临终关怀体现了人的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


(3)临终关怀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


15.临终关怀目的:不是要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是希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6.脑死亡:美国提出。诊断标准:对外部刺激和身体的内部需求毫无知觉和完全没反应;自主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反射(主要是诱导反射)消失;脑电波平直或等电位。道德意义:科学的确定死亡;维护死者尊严;有利于节约卫生资源和减轻家属负担;有利于器官移植。


17.现代临终关怀事业的创立者是桑德斯。


18.动物实验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


19.临床诊断的伦理要求询问病史时举止端庄,态度热情;全神贯注,语言得当,耐心倾听,正确引导。


20.体格检查的伦理要求:全面系统,认真细致,关心体贴,减少痛苦,尊重患者。


21.辅助检查的伦理要求:诊治需要,目的正当;知情同意,尽职尽责;综合分析,相互协作。


22.术中伦理要求:关心患者,体贴入微;态度严肃,作风严谨;精诚团结,密切协作。


23.术后伦理要求:严密观察,勤于护理,减轻痛苦,加速康复。


24.医学人体试验研究的道德原则的主要依据是《纽伦堡法典》和《赫尔辛基宣言》。


25.医学人体试验的基本道德原则有:(1)为提高人类健康和医学发展;知情同意;(3)维护受试者利益;(4)严谨的科学性。


26.在人体试验中维护受试者利益的做法是:


(1)先进行动物实验;


(2)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有足够的估计和处理办法;


(3)出现问题立即终止;


(4)要有专家参与或指导。


27.在进行基因诊断与治疗时,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有:


(1)尊重病人;(2)知情同意;(3)有益于病人;(4)保守秘密。


28.人类干细胞研究应该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有:


(1)尊重;(2)知情同意;(3)安全有效;(4)防止商品化。


29.人体试验道德原则:维护受试者利益;医学目的;知情同意;随机对照。《赫尔辛基宣言》。


30.医患之间正常的信托关系应该建立社会主义医德关系和法制关系之上。 


31.先签写手术协议书然后实施手术体现了医患之间的契约关系。


32.患者的自主性取决于医患之间的契约关系。 


33.医患之间的契约关系取决于双方都有独立人格 。


34.从法律上说,医患关系是一种契约的关系。


35.从伦理上说,医患关系是一种信托关系。 


36.医务人员相互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医务人员彼此信任。 


37.理论:美德论--柏拉图;义务论--康德;效果论--边沁和密尔。


40.三个显著特征: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


41.我国医学伦理学发展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到晋代杨泉在《物理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清代喻昌著《医门法律》明确提出在诊治中应遵守的执业规范。


42.国外医学伦理学发展自18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医生胡弗兰提出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十二箴》到1803第一部医学伦理学、1864年日内瓦公约、1946年,制订了《纽伦堡法典》、1964年,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


43.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医德进步的标志。自古至今,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4.“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出自《中国医学生誓词》。


45.“医乃仁术”是指道德是医学的本质特征,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目的。

标签

声明

本站内容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于网络,仅为学习及资料收集,不做任何盈利,不参与任何商业,不做任何指导,欢迎广大同行老师指教,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告知删除。